1680-作者:责商管理咨询

  所有一级领域  所有二级领域

4R4P专业名词术语公式详解 查看更多

有位朋友说,做块烂肉是很容易的事情,你只要躺在那里什么都不干,过两天就腐烂了。反过来做块鲜肉却不简单,因为你要抗拒自然腐朽的趋势。


做人更是如此,平庸是一种天赋,而优秀是一种选择。


如何变得更优秀呢?


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·芒格在谈到高质量的教育时,提出“必须同时学会正向和逆向思考”。把这个思路用到“如何变得更优秀”这件事情上,我们先逆向一下,如何变得更平庸、甚至更愚蠢。


变蠢的最快路径


孔子说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”。那些头脑聪明、学习能力强,能够不断超越自我的人,有一个普遍的特征,就是他们对于自己的能力边界比较清楚,对未知事物的态度比较谨慎,很少在不懂的事情上随意发表看法。


但变蠢好容易,只要你觉得什么都懂就好啦。

网上经常有诸如“小孩被医生越治越重”之类的文章,很容易一大堆人点赞。但说实话,你怎么知道是被医生越治越重的?人好好的不会到医院去,本身病也有个发展过程。大多数人根本就没有能力对于这种事情做出判断,但却很容易瞎掺合。


当一个人觉得“我很懂”的时候,显然他不会关注于提升自己。同时,这种心理又很容易砍掉别人和自己沟通的欲望。


举个栗子-------

小孩回家跟父母说:“刚才我和小胖玩水了。”

父母立马开始下结论:

“谁叫你跟小胖玩的,他成绩不好你不能跟他学。

还去玩水,玩水很危险你知道吗。

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?”


你看,连环3个结论。这种经历有了几次,以后小孩还愿意跟父母沟通自己玩耍的情况吗?如果连小孩的情况都没法掌握,显然有可能更大的问题也就没法把握了。


聪明的父母会换一个思路

宝贝怎么想起跟小胖玩的?

玩得开心吗?

怎么想起玩水啦,以前不是告诉过你玩水危险吗?

了解了更多的信息,作出的决策才会质量更高。而且这样,别人才愿意跟你交流。


你不是没天赋,只是不知道怎么做

曾经有同事讨论”为什么杂草长得快,很难除去”。然后有人说“因为我们把长得快、难去除的草叫做杂草”。


很多时候人们所谓的“天赋”,也就是这种。他们所说的天赋,未必是真正的“先天具备的”,而只是“我不知道怎么做”的代名词。


我以前一直觉得自己缺乏人际关系天赋,但后来在这一块点亮了科技树升级迅猛,以至于别人都觉得我“在人际关系方面很有天赋”,但我不觉得这跟天赋有多少关系,只是一种可以提升的能力而已。都是20岁之后练出来的好吧。


天赋论之所以危险,是因为一个人一旦觉得做成事情靠天赋,而自己又恰好没有这种东西,那么自然的他就会放弃了,努力也没有用嘛。例如“人际能力是天生的”,那么干嘛还要费那个劲呢?


固定思维 vs 发展思维


在关于人类的智能方面,有两种思维:固定思维与发展思维。


所谓固定思维,是指倾向于认为人的智能,在很大程度上是自身特点决定难以改变的。
 

而发展思维认为,人类具有非常大的潜力,可以远远的超越自身的现有水平。


固定思维的人认为,聪明是一种原因。例如因为自己不聪明,所以数学学不好。对天赋的迷信,常常是固定思维的表现。


而对于拥有发展思维的人来讲,聪明是一种结果。例如今天你数学学不好,可能是方法不对。那么深入下去,发现数学和学习的规律,那么你就变得更聪明了,成绩也自然更好了。


举个栗子------

在欧洲的中世纪,认为上天安排最大,上帝是我们的主宰。而文艺复兴时代开始,强调的人的主动性,开始了近现代社会的思想启蒙。


想象一下,如果所有人都觉得“来电”是上天才能具备的能力,今天也许我们还是晚上要点蜡烛,更谈不上用手机,那也不可能从网上看到我的这段文字。


固定思维的人多吗?很多很多。固定思维的影响大吗?很大很大。这种影响绝大多数人从来没有意识到过。


固定思维的人,很容易过分在意对自己的评价。因为既然能力难以改变,这个评价就等于是终身的。例如情商低,那么基本上就是”一辈子如此了“。
而对于发展思维的人来讲,衡量当前自己的水准,核心意义在于做到更好。


这两种心态,很容易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反映出来。平庸的人倾向于回避错误和问题,因为这很容易导致对自己“不行”的评价,甚至可能让他们觉得这是对自己的攻击。

而对于优秀的人来说,错误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机会,改进了错误我们就可以做的更好。


乔布斯讲过一句话“跟优秀的人一起工作可以不用考虑他们的自尊”。大多数时候,关注于把事情做的出类拔萃的人,不会把一时一刻的评价跟自尊密切联系在一起。


关注过程 vs 关注结果

固定思维的人,过于看重结果的态度,不仅仅影响到自己。


举个栗子------

很多家长喜欢看小孩的成绩,打了99分,就会夸奖小孩聪明,给予奖励。成绩很差又没法提高的时候,就常常有种沮丧感,例如觉得“是不是脑子不行”、“态度不端正”。


事实上,单纯用结果来评判一个人,在教育中是糟糕的做法。单纯的数字并没有办法衡量一个人的努力,也很难看出一个人在做事的过程中有了多少成长。


当家长把眼光投向结果,甚至把结果与奖励挂钩的时候,很自然的小孩也会开始受到影响。


这种影响首先体现在,小孩通常也会养成固定思维的模式。例如家长如果有意无意的说“谁谁谁很聪明,门门九十九分”、“谁谁谁比较笨,老是不及格”。注意了,这就是“把聪明当做原因”的思维反应,那么小孩通常也就会自然形成这种思想。


这里有一个相关的概念叫做“强者心态”和“弱者心态”。强者心态认为,自己或者他人是强大的,有能力或者有潜力的,能够处理好自己的问题;而弱者心态认为,自己或者他人是弱小的,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潜力,没法处理好问题。


说说我自己的经历

我刚刚进入微软的时候,接到一个客户的咨询。问题很复杂我觉得自己搞不定,于是我就跟老板说:“客户的问题很复杂,我们需要一个专业的人来处理”。注意这句话,我的意思是“我不专业”。然后老板回答说:“对呀,所以要让你来处理呀”。这就是强者思维,他的态度很明显“你能够处理好”。

老板接着跟我说,这件事情内部有什么资料、人可以咨询,还把我的mentor叫过来,跟我一起讨论怎么处理。晚上跟我开小灶,培训我处理客户关系的方法,这叫做“成长支持”。虽然你现在没有能力处理这个问题,但是我们会支持你,从而提升你的能力,最终实现目标。


发展思维的人,他们的态度常常是“你行的,我会支持你”;而固定思维的人,常常是“你不行的,你不能去做”或者“你不行的,我要保护你”。


从发展思维的角度,真正应该鼓励的不是最后打多少分,而是在这个过程中,有多少学习和成长。


看待事物的3种视角


看待事物有三种常见的视角:


科学的视角

宗教(信仰)的视角

艺术的视角


科学的基础是真,宗教的基础是善,艺术的基础是美。


一个人要想有更好的成长,最好同时具备这三个视角,并且能够将它们整合起来。


回到“如何变得更优秀”这件事情上,一个明显的问题,就是很多人秉持着“努力就会成功,不成功是因为你不够努力”的成功学理念。


我们看一下成功学盛行的组织,例如传销机构、很多公司的销售部门、最近火热的微商、甚至不少备战高考的学校。你会发现它们的宗教气氛很浓厚。


他们讲“成功就是要努力”,其实是把这个东西作为一种信仰去灌输,而不是去从科学的角度讨论到底成功和努力的关系是什么。所以他们的理念,经不起事实的拷问。


人类的学习有这么两条规律


1、人类在意志力和诱惑的战斗中,95%以上的情况,诱惑会战胜意志。


如果你顺着这个思路走下来,做一件事情最好的办法通常不是提升意志,而是提升诱惑。


学习也是如此,能够像打游戏一样从中得到足够的诱惑和满足感,要比提升意志重要很多。事实上,我们打好玩的游戏,自然意志力就不错,例如可能屏住几个小时不上厕所。

2人类并不擅长机械记忆,而是在理解事物的关联之后才容易把握。


暴力式的方法往往忽略规律与思考,雷声大雨点小。


在微信朋友圈中,很多人会看到诸如”不能吃的20种食物“、”中国人500年前已经发现了根治癌症的中药“等各种充满了谣言的信息,往往有很大的转发量。这里面反映出一个严重的问题,就是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实在太少太少。


缺乏科学素养的人,很容易用个人信仰代替事实判断,却不去思考,这样做到底有多少效果,能够带来多少正面作用,又可能导致什么负面影响。

举个栗子------

上次我写关于恋爱的文章,就有人说类似于“瞎扯,女生才不喜欢这些,最重要的是男生有诚意。”


你有诚意就能追到女生?有诚意但是被发好人卡的,估计能够从地球排到月球。


其实我们看一下,诚意这个东西,又是个信仰判断。但是信仰很多时候并不代表事实。


反过来,对于科学素养强的人,很多时候他们的追求与感动,在于“发现了世界的规则与秘密”。


在爱因斯坦十多岁的时候,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:“如果我的速度会光一样快,那会发生什么?”他开始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持续的探索,最后才有狭义相对论的诞生。


对于爱因斯坦而言,并不是想用这东西赚钱或者干嘛,而是探索本身就是乐趣所在。当然,即使从利益的角度,当你能够比其他人更深入的掌握世界运行的规律和法则,你所采取的行动也就更容易切入本质,产生更大的效果。


美国中情局里,刻着一句话

你拥有的是技能还是智能?


当我们谈到能力的时候,其实有两种类型的能力:技能与智能。


搬砖是一种典型的技能。技能的提升通常比较简单,随着时间的推移熟练度上去,你的效果也就会上去。所以对于技能提升,努力常常容易看到直接的、明显的效果。
 

而智能这个东西,努力和能力提升的关系,就不是那么简单了。因为所谓的智能,它的基础是对规律的把握、问题的分析判断、策略的制定、高质量的决策。衡量智能的核心标准,不是熟练度,而是层次的高低。


我们常常看到聪明的人,却很少看到有智慧的人。这里一个关键的差异,就是聪明往往一个人头脑灵活就能达成。而智慧,很多时候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能力,而是还要取决于他站在什么样的人、什么样的思想的肩上。


智能领域的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面:思维方式层面、战略层面、战术层面。


智能与策略密不可分

举个栗子-----

在政治上,要推行一项方案,进行一场改革。涉及面众多,如果一上来就全盘付诸实施,很容易激发各种反对力量,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。


那么这时候,到底应该怎么做,先做什么后做什么,争取什么样的人,让哪些团体保持中立,打击分化哪些反对势力,这种策略的制定就很重要了。


策略又分为两种:战略和战术。战略,就是全局性的策略。而战术,则是局部性的策略。


雷军说过一句话

如果你的全局策略有大的错误,无论在具体的执行上多么努力,结果还是收效甚微甚至更严重。


例如,共产党在1927、1928年把精力投入到了在中心城市上的战斗,结果损失惨重。如果他们坚持这种做法,恐怕早就被灭掉了。


我们的资源都是有限的,而战略之所以重要,一个关键点就是它决定了资源使用的效率。


再说说思维方式

思维方式,是指我们在观察、分析、决策、行动式习惯性的认知、假设、思考路径。例如那些人际关系和情商一流的人,常常在处理问题的时候,大脑习惯性的会去想“对方想要什么”、“我能给对方什么”;而大多数人头脑中根本就不会蹦出这个问题,只是考虑到自己。


我们每天要做很多决策,但绝大多数都不会有意识的进行深度思考,而是循着惯性思维前进。所以思维方式可以说很大程度上,决定了我们的大多数决策方向。


 这三个层次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

大多数人的注意力通常只是在战术层面,头疼医头脚疼医脚,却忽略了更深层次的问题。


X轴、Y轴与Z轴


一位学员跟我说:“我一直努力的向优秀的人靠近,但是收获不大。”

你是从什么方向靠近的呢?

在提升自我的时候,大多数人习惯于在两维的坐标轴中突破:X轴是知识,Y轴是技能。



就像在高中阶段备考的时候,你去了解更多的题型,这是知识的提升;你每天刷多份试卷让应试技巧更熟练,这是技能的提升。


但他们没看到的是,那些顶级选手和他们的差别,核心在于第三根轴:思维方式。





乔布斯讲过think different。如果你遵循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,通常只能得到多数人的结果。而多数人的结果就是平庸。


智慧常常在少数人手里,而大多数人却喜欢从众。


任何人身上,常常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知识和技能,但你最好从超一流的人那里,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。所谓“习惯决定性格,性格决定命运”,我们常常是被自己的思维习惯所主宰的。


向优秀的人靠近的问题,学习和成长不仅仅是在X轴和Y轴(知识与技能)组成的平面上打转,更关键的是要在思维方式的Z轴上往更高的层次爬。否则很可能造成的结果就是有知识无智慧。


要变得更有智慧,读书是超级重要的

要想有层次上的突破,一个基本原则是“向世界级选手学习”。而现实当中,大多数时候我们是没有多少机会和世界级选手面对面的。那么通过他们自己的作品和相关作品进行学习,是更为实用的方式。书籍是其中一种作品。


但书籍这种产品,又有非常大的特殊性

1、书籍是最直接的关于思想的产品。一位世界级选手,自己写书,通常会直接涉及到自己的思想。

举个栗子   在研究二战的时候,我读丘吉尔的传记。他写了很多当时的事件,例如德国的重新武装、英法的妥协、战争的进程,然后谈到了他对局势的看法、怎么去思考和做事情的。


这里面很多观察角度,如果不是读他的内容很难得到,而这些角度其实可以用到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分析。反过来,在现实中你有多少机会请到丘吉尔这样的人,让他教授你。


2、如果是他们自己写的传记(或者其他人写的好的传记),能够看出一个人是怎么成长的,是怎么处理问题的,那是非常好的教育。能够看到事物的发展过程,才能更深刻的把握。


3、智慧这件事情,通常要能够经得起时代的考验。而那些经过时代考验的人,大多数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。很多时候你可能只能通过读书与他们交流了。


需要注意的是,读书同样有方法

读一流人物的书籍,我常做两件事

1、把自己带入到对方的场景去

例如,如果我是丘吉尔,在那个时代遇到各种问题,我会怎么做。然后看看他的想法和我有什么差异。从差异中我们可以更好的学习。

2、把对方带到自己的场景中

例如假设我开发了一个新的培训产品,市场状况不佳。可能我会想:


”如果是霍普金斯/乔布斯,他会怎么处理呢?“”如果孙武是我的顾问,他会建议我怎么做?“


霍普金斯很可能会想:”我要做什么,才能帮助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,才能让选择我成为对他们最有利的事情?“ 孙武可能会告诉我:”胜兵先胜然后求战,首先要建立一个框架,列出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,然后评估你在各方面的表现。了解了自己的状况,才可能做出更好的决策。“


读书这件事情,光读是没有用的,你要把别人的智慧尝试用起来,变成自己的东西。


本文责任现象学系统分析

Responsibility phenomenon

责任总公式:R1(-1,0)+R2(0~N)+R3(0,+1)+R4(C/c)=1

所属责任现象:第四现象:R2R2R2R(调节变量)

本文责任思维模型:责任理性思维模型

文章关键词: 加载中, 加载中, 加载中, 加载中

0位亲已答题!

 相关文章 Articles

来自全球各地0位亲的支持,是我最大的责任动力!
Copyright © 2015 ICP备案:沪ICP备14053021号 沪公网安备31011002003955号
责商(上海)信息科技有限公司
江西应用科技学院—责任动力学研究院
联系电话:15800477474
公司地址:上海市杨浦区军工路1076号031幢A90室